close

止禪是觀禪的基礎嗎?

個人認為 : 止禪【不必然】是觀禪的基礎。

但是,沒有【止 (定)】,就沒有【觀 (慧)】。

因為,【定】,是慧的直接因。

雖然,在傳統的修學上,有兩種路子 :

一。【止乘】,samathayāna。

先成就止禪,再依該禪定之力來成就觀禪。

這種止禪,涵蓋【四禪八定】。(嚴格講,欲界定還不算數)

二。【純觀】,suddha-vipassanāyāna。

不修止禪,純粹以正念繫於四念住而觀照,在觀照成就時,同時心也達到止的成就,而令定與慧相輔相成。

純觀的止,只能是【剎那定】。

這兩種路子,沒有對錯問題;只有適應與否的問題。

其次,

【禪定】,是一種休息處,也是一種眼鏡(近因)。

修學過四念住者,都應該會發現一種現象.....【疲倦】。

修學是會疲累的,尤其是連續不斷修學6小時、12小時、24小時,乃至2天、3天,心一直在專注四念住的各種所緣,而身體卻一動也不動也沒有進食飲水,
在這種連續大量耗費心力的過程中,有甚麼地方是安全的休息處呢 ?

哪裡都不安寧,哪裡都不安全,只有禪定...是最值得稱讚的安全休息之處。

在禪定中休息,可以獲得身心的調養,然後再度出發修習。


眼鏡。(定是慧的近因)

有禪那之力的修學者,如同戴上眼鏡,能夠清楚地見到諸行法。

反之,沒有禪定力者,則對於諸行法,不是停在概念階段,就是朦朦朧朧。

清楚見到諸行法者,

則容易抓到【無常、苦、無我】的徵象。

反之,則不容易見到【無常、苦、無我】。

第三。【四禪八定的迷思】。

一般現代弟子,有一種觀念認為 【四禪八定共外道】,

所以,常常把 佛陀的禪定,置於其次。

其實,這是一個貽誤千年的錯誤觀念。

定在聖教法中,是位居一個非常關鍵的樞紐。

所以, 佛陀的三學之中,有【增上定學】。

八支聖道之中,有【正定】、有【八解脫】..等等。

難道 佛陀所教授的正定之道,與外道相同嗎?

相信一般弟子都不會接受,但是,有甚麼證據,能證明正定與外道不共嗎?

有,

在相應部、覺支相應、覺支總攝品、不共教說/法門經,SN.46.52。

此經說明內外雙重,為外道所不知,也是觀慧之中,一時內、一時外的由來。

此外,外道雖然也會四禪八定,但是...外教知道他們的標準嗎?

現代的佛弟子,因為耳濡目染之下,已經了知四禪八定的分判標準,

而誤以為外道也一定知道如何分別四禪八定、如何正確地修習。

事實上,根本不然。

在佛陀尚未公開教導正定的四禪八定之前,

外道典籍,並沒有四禪八定的詳細教法、分判標準、以及其他細節。


又譬如 : 逐一經,MN.111。

這部經, 佛陀以 舍利弗尊者為案例,講解了九次第定的修法與諸禪地的省察、自在等法。

這些都不是外教所能理解的深奧之法。

因此,

外道雖然也會四禪八定,而且在定境的成就上,也很高深。

但是, 聖教法的四禪八定,

則是建立在外道不共的正見、正思維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勤、正念之上。

是建立在外道所無的聖戒之上。

無論在知見上、養成訓練上,都不相同。

止禪是觀禪的基礎嗎?

個人認為 : 止禪【不必然】是觀禪的基礎。

但是,沒有【止 (定)】,就沒有【觀 (慧)】。

因為,【定】,是慧的直接因。

雖然,在傳統的修學上,有兩種路子 :

一。【止乘】,samathayāna。

先成就止禪,再依該禪定之力來成就觀禪。

這種止禪,涵蓋【四禪八定】。(嚴格講,欲界定還不算數)

二。【純觀】,suddha-vipassanāyāna。

不修止禪,純粹以正念繫於四念住而觀照,在觀照成就時,同時心也達到止的成就,而令定與慧相輔相成。

純觀的止,只能是【剎那定】。

這兩種路子,沒有對錯問題;只有適應與否的問題。

其次,

【禪定】,是一種休息處,也是一種眼鏡(近因)。

修學過四念住者,都應該會發現一種現象.....【疲倦】。

修學是會疲累的,尤其是連續不斷修學6小時、12小時、24小時,乃至2天、3天,心一直在專注四念住的各種所緣,而身體卻一動也不動也沒有進食飲水,
在這種連續大量耗費心力的過程中,有甚麼地方是安全的休息處呢 ?

哪裡都不安寧,哪裡都不安全,只有禪定...是最值得稱讚的安全休息之處。

在禪定中休息,可以獲得身心的調養,然後再度出發修習。


眼鏡。(定是慧的近因)

有禪那之力的修學者,如同戴上眼鏡,能夠清楚地見到諸行法。

反之,沒有禪定力者,則對於諸行法,不是停在概念階段,就是朦朦朧朧。

清楚見到諸行法者,

則容易抓到【無常、苦、無我】的徵象。

反之,則不容易見到【無常、苦、無我】。

第三。【四禪八定的迷思】。

一般現代弟子,有一種觀念認為 【四禪八定共外道】,

所以,常常把 佛陀的禪定,置於其次。

其實,這是一個貽誤千年的錯誤觀念。

定在聖教法中,是位居一個非常關鍵的樞紐。

所以, 佛陀的三學之中,有【增上定學】。

八支聖道之中,有【正定】、有【八解脫】..等等。

難道 佛陀所教授的正定之道,與外道相同嗎?

相信一般弟子都不會接受,但是,有甚麼證據,能證明正定與外道不共嗎?

有,

在相應部、覺支相應、覺支總攝品、不共教說/法門經,SN.46.52。

此經說明內外雙重,為外道所不知,也是觀慧之中,一時內、一時外的由來。

此外,外道雖然也會四禪八定,但是...外教知道他們的標準嗎?

現代的佛弟子,因為已經了知四禪八定的分判標準,而誤以為外道也一定知道如何分別四禪八定、如何正確地修習。

事實上,根本不然。

在佛陀尚未公開教導正定的四禪八定之前,外道典籍,並沒有四禪八定的詳細教法、分判標準、以及其他細節。

又譬如 : 逐一經,MN.111。

這部經, 佛陀以 舍利弗尊者為案例,講解了九次第定的修法與諸禪地的省察、自在等法。

這些都不是外教所能理解的深奧之法。

因此,

外道雖然也會四禪八定,而且在定境的成就上,也很高深。

但是, 聖教法的四禪八定,

則是建立在外道不共的正見、正思維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勤、正念之上。

是建立在外道所無的聖戒之上。

無論在知見上、養成訓練上,都不相同。

【小結】

有【定】的滋潤,觀禪會比較順暢、清晰有力。

但是,觀禪不會沒有定,就算是純觀行者,他的定,也是【剎那定】。

想要選擇定的滋潤,那就是止行者之路,先修四禪八定的止禪,先苦後甘。

想要直接修觀智,那就選擇純觀之路,用正念直接修四念住。

這是個人的選擇,無關對錯。

但是,有一點要請諸友注意 :

正念繫於四念住修觀,是不可能獲得【初禪以上的定成就】。

換言之,

直接修觀者,於修觀的過程中,是不可能取得【四禪八定】的定成就。

最多就是【剎那定】;而【剎那定】的定力,止於接近【欲界定】而已。

他的喜樂強度、靜謐性、穩定性、力道,都無法與【初禪(或以上)】相比。

有點煩雜,

但希望能為諸友釐清一些基本觀念。

如意


以下文章來自: https://tw.answers.yahoo.com/question/index?qid=20161010153509AAhJWdU

arrow
arrow